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“海柜”与“托盘”

作者:集保中国 2022-06-05 11:05
[导读]

     过几天就是5月30日,一个貌似平凡的日子。而在2001年的这一天,全世界的集装箱船,不管在哪个港口、不管航行在哪片海域,都拉响了汽笛。这是整个行业对一位人物逝世所作出的致敬——“集装箱运输之父”马尔科姆·麦克莱恩(Malcom McLean)。他虽不是集装箱的发明者,也不是拥有最多集装箱的企业家,但在上个世纪50-70年代,他却是切切实实地让集运行业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这也奠定了他在集运行业开山宗师的地位。     麦克莱恩

     过几天就是5月30日,一个貌似平凡的日子。而在2001年的这一天,全世界的集装箱船,不管在哪个港口、不管航行在哪片海域,都拉响了汽笛。这是整个行业对一位人物逝世所作出的致敬——“集装箱运输之父”马尔科姆·麦克莱恩(Malcom McLean)。他虽不是集装箱的发明者,也不是拥有最多集装箱的企业家,但在上个世纪50-70年代,他却是切切实实地让集运行业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这也奠定了他在集运行业开山宗师的地位。

     麦克莱恩先生从卡车运输起家,后来涉足近海航运,凭借对于物流效率及成本的理解,他发现海运的成本有极大的压缩空间。例如在当时最大的纽约港,卡车司机必须从曼哈顿中心区杀出一条血路,才能到达布鲁克林的码头,经常需要堵车1-2小时才能进入码头的中转货棚。货物又需要被叉车或人工卸下,放在中转场地,然后才能再被装到轮船上。以啤酒为例,散装装船就需要花费每吨4美金,而麦克莱恩先生以集装箱进行整体运输的方式,每吨只需20美分,单单装卸成本就可以下降94%。


即便有如此高的利润,貌似宽广的大道前面,其实还是荆棘满途。首先这不是一个公司自身设备创新及流程的问题,也不单单是一个行业标准化和系统化的问题,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。在运作初期,可以看到这样一堆场景:
  • 在货船上,散货和集装箱混在一起运输,大量散货的装卸就成了瓶颈,根本发挥不出集装箱的优势;
  • 船甲板尺寸和集装箱不匹配,未能做到装载效率的最大化,运输成本未能得到优化;
  • 相关配套设施,包括道路、桥梁、隧道、挂车、码头设备、吊装设施等等,处处都是亟待打通的关节;
  • 最大的阻力来自码头工人的抵抗,码头一直是码头工的势力范围,在这里他们说了算。站在码头工人的立场来看,当装卸的动作放在卖家和买家两端场地进行后,码头工人将被大型的吊装机械所取代。

        创新之路的确不是一条康庄大道,在麦克莱恩先生创新想法落地的前10年,一直困难重重。但成功者往往只需要一个时机。1967年的越战,补给物资需要从美国运到亚洲。为了达到准时、准确的运输效能,美国政府不仅摸索到了集运的最优方法:一个货柜、一种货物、一个目的地(客户),简称3C原则,还把码头、道路、桥梁等基础设施都建成了,可以说是运用国家的力量直接催生了整条产业链的变革。在2000年,麦克莱恩先生被《时代》杂志评为“世纪人物”

      回头看当初阻力最大的码头工人。实际上,当集装箱推行后,货主因供应链效率的革新,出货量成几何级数的增加,把蛋糕做大后,大家分到的份额自然也大了。由此也催生了码头上的新工种,体力相对较轻松的设备维护、吊车司机等工种开始出现,码头工人们把下一代也推上了梦寐以求的技术工种上,各方面的阻力越来越少。

     再者,集运方式的大规模应用,船运业直接受益。船运本来是一项长周期投资的行业,船主贷款买船,大半的成本都是银行利息。集装箱的快速装卸,船不是在载货的路上,就是在去载货的路上,绝对不会停在港口漫长地等待,对船主来说直接降低了营运成本。而因货量流转变快而带来的现金流,又可以去加大财务杠杆造/买更多的船,满足货主更大的货运需求。

       物流载具的革新除了优化企业的供应链效率外,甚至为国际地缘政治、经济格局的重塑,带来了抓手。二战后,世界的格局是一种中央到外围的结构,各国在其中既有竞争、博弈,也有相对稳定的分工,各占其位。占据中央位置的美国,对外输出货币、文化产品和商业模式;准中央国家的欧洲、日本,对外输出高附加值的商品及服务;外围工业国家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为中央国家提供普通商品;最外围的国家就基本只提供原材料等自然资源。

     今天所说的经济全球化,实际上就是依托集运这样一套的物流系统,才得以实现。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,芯片在中国台湾、韩国、日本生产,加上中国的电子零部件做好后,往越南发运,在那里组装成一台台电子产品,然后再发回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欧美来进行销售。每个国家就是一个大车间,海洋就是车间和车间之间的大型输送线。一个全球协同的供应链格局,就此形成。如果没有集运这种高效的运作方式,这种国际的分工,是根本无法实现的。

     我们耳熟能详的丰田JIT,它在管理全球的供应商时,核心背靠的就是这样一套全球高效而且相对稳定的物流体系。但集装箱在末端,还是具有一定的制约性。假如当集装箱到达工厂后,仍然需要人工把货物一件件地从集装箱往外搬运,这又是一个瓶颈。于是,更小的载具——托盘的需求场景出现了。托盘早在二战时已经被广泛应用,而集运在全球的推广,进一步把货物托盘化的运作推向全球,整托货物整齐地堆放在海柜中,统一地使用叉车进行装卸,快速且高效。

     海柜在诞生的初期,已经开始考虑全球的统一标准,可以进行大范围流通,所以大家现在看到无论是哪个国家、哪个企业使用的海柜,都是统一尺寸、统一材质、统一载重标准。而托盘在各国有各国的标准,甚至是各家企业有各家五花八门的定制化,尺寸不统一、材质不统一、连载重标准也不统一。卖家的托盘可以按买家的要求做,但未必就能适合第三家来使用。所以一旦托盘开始国际流通,由于通用性问题未得到解决,货主要么漂洋过海地倒腾回来,要么在目的地一次性使用后丢弃。可以想象,供应链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,人们浪费的一次性包材量是巨大的,而且将越来越越多。尤其是欧美的碳关税将扩大范围并提前进行实施,再加上今年国际木材、石油原材料的大幅上升,全球制造业对于成本控制的需求都会非常迫切


【声明】物流文视界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,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,物流文视界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。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联系小编邮箱:wuliuwenshijie@163.com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