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疫情Covid-19已经持续了2年有余,两年多以来,我国在成功控制住武汉疫情后,由于外部的不断输入,变得此起彼伏。这次上海、吉林疫情爆发,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。面对不断变异的毒株,传染性越来越强,防控难度越来越大,代价越来越高。在世界范围内,随着感染人数不断攀升,以及毒株变异后毒性不断下降,世界各国基本已经选择放开躺平,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。在此情形下,反观我国的抗疫形势,变得越发严峻。估计所有人都有一个疑问或期盼,疫情到底要何时才能彻底结束?
关于新冠疫情的结局,无非是三种情况:(1)病毒自行消亡;(2)病毒变得可控,如疫苗有效,病毒毒性降低,或有特效药物治疗等,传染变得可控;(3)病毒变得不可控,如感染不断增加,疫苗及药物不起作用或作用有限等。从目前情况来看,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都不大,因此,第二种情况应是未来的大概率事件。
病毒自行消亡并非完全不可能,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病毒在人类的抗击下,通过药物治疗及接种疫苗,病毒逐渐消亡。如天花病毒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但从目前形势看,新冠病毒自行消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首先是前提条件的药物和疫苗并未具备。好的消息是,科学家正在抓紧研发药物,全球性的疫苗接种正在进行,为彻底消灭病毒创造条件。
从世界传来的消息是,尽管全球有超过5亿人感染病毒,有超过600万人因感染病毒离世,但相应的疫苗和药物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效果,重症病人的比例大幅度下降,因此,全球再出现2020年初那样恐慌的局面应该是不会有了。虽然病死率还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区间,但疫苗的作用已经凸显,据香港2022年3月29日报道,接种2剂疫苗者病死率约0.1%,非接种者为1.91%。未来还有望进一步降低。
毫无疑问,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搏斗将是一个长期过程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新冠病毒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将逐渐减弱,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佐证。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,西方国家选择躺平,实际上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,并非是不负责任的放弃而躺平。有一个奇怪的例子是印度。印度的人口已经超过14亿成为世界第一,这一次疫情爆发对印度造成了重大损失,在其泛滥严重的时间里(约在2021年4~5月),印度几乎是人间地狱。但对于缺医少药的印度来说,疫情很快就变得没有那么令人恐怖,并非是依赖疫苗和药物,而是人群的自然免疫力。据普查数据显示,印度已经有超过63%的人群具有免疫能力。印度到今天(4月2日)的死亡人数只有52万左右,按照人口比例远低于医疗水平发达的美国。这就不免令人怀疑,医学干预究竟在这场疫情中起到了什么作用?
我国的抗疫政策无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。在武汉疫情经过短暂的慌乱后,疫情在全国迅速得到了控制,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和家庭,并迅速恢复了生产。虽然病毒在中国首先爆发,并对中国构成了重大威胁,但到目前为止,中国却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损失最小的国家。可以说,中国的成功,为全世界各国的抗击疫情和保障生活资料供给,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尽管有很多人质疑中国的防疫政策过于严苛,但试想一下,还有什么更好的政策吗?我国幅员辽阔,人口众多,医疗水平分配极不均衡,行政能力也参差不齐,尤其是人员素质差异甚大,事实上并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防疫政策可供参考。北京有北京的做法,上海有上海的主意,西安有西安的难处,从结果看,都不甚理想。加上时间长了,大家难免疲惫懈怠,很多地方官员不免陷于形式主义,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。更有不法医疗机构借机敛财,发国难财。很多人都认为目前的做法欠妥,却没有人提出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办法。精准防控,到底要把握怎样的尺度,没有人说得清楚。
西安在去年年底的防疫措施,曾令其在开始时一败涂地,上海的精准防疫政策一直为人们所称道,但这次疫情爆发却让其非常被动。显然,全盘否定并不能解决问题,也是不公平的。总结经验教训,完善相关措施,查漏补缺,加快疫苗接种,加快药物研发,提倡戴口罩,讲卫生,勤洗手,应该是科学的态度。也有人对北京的防疫政策产生质疑,但北京实施的来京人员进行48小时核酸检测的做法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。如何总结经验,达到既有效防控,又不会给居民造成太大的困难和损失,是摆在各地政府部门前的一道难题。
至于我们要不要继续与病毒进行搏斗,从对待上海疫情的态度上看,答案应该是肯定的。新冠病毒到现在为止,还是会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,远没有到放松和躺平的时候。所以中国花费巨大代价也要实现动态清零,即使像上海这样的特大都市,也要实行封控政策,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放开的条件。相比之下,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,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挽回。
一个基本事实是,现在的疫苗基本上不能阻隔病毒传染的传播,只能减少重症病人的比例,而且感染者会再次感染,这是新冠病毒与其它病毒不一样的地方。或者说,我们现在的疫苗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。
中国不可能一直采取严防死守的策略,一直不与外面往来。中国开放是迟早之事,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在控制疫情的前提下,越早开放越好。那么,何时才是我们重新放开的时候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。
首先,是要保证疫苗的接种率和有效性。现在这两项指标都还没有达到要求。接种率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,本身就是一项浩大工程。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,人员外出比例居高不下,加之有人拒绝接种,要完成全员接种非常困难,也几乎不可能。有效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权威的数据做支撑,且需要大量的真实数据做试验,目前也不具备条件。
其二是要能够控制全国范围的传染。要做到这一点,除了疫苗外,开发特效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。现在的特效药开发还没有明确的日程表,美国据说有一款药能够治病,一是价格太高,二是没有得到验证。所以也不能说明问题。然而,开发新特药并非朝夕之功。
其三是进一步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。不会造成大量的人员重症或死亡,从而造成对医疗资源的挤兑,并进一步造成局面失控。从目前香港的数据来看,时机还不成熟。对14亿人来说,即使是0.1%的死亡率,其总数也是一个不可接受的大数。
疫情已经持续了2年多,大家的防疫能力已经有本质的提升。然而,从政府层面,是否应该主动对未来的放开做一些准备工作?如每个城市有计划的修建一定数量的方舱医院,制定对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状病人的治疗措施,制定儿童病人和老年病人的防治措施,从而避免放开后疫情爆发带来的混乱。
防疫之难难于上青天。乐观的是,从各种预测来看,人类距离战胜这次疫情已经为时不远了,让我们耐心等待吧。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